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企务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黑龙江省森工重点国有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2017-09-03        

 

 

 

 

第一章  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1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1

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能力显著增

强…………………………………………………………………………1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林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

三、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和谐新林区建设成效显著…………………4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林区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5

五、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6

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森工改革发展

    提供有力保证………………………………………………………6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7

一、全面建成林区小康社会目标为森工发展提出了新任务…………7

二、发挥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定位为森工发展确定了新职

责…………………………………………………………………………8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森工发展提出了新要求………………………8

四、国家和省的政策为森工发展带来了新机遇………………………9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12

第二节  主要目标……………………………………………………14

第三节  总体要求……………………………………………………17

第四节  发展格局……………………………………………………19

第三章  加快创新发展,推进林区经济转型升级……………………23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23

一、积极稳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体制改革……………………………23

二、加快推进企业改革…………………………………………………24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25

四、创新投融资机制……………………………………………………26

第二节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27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

    型领军企业………………………………………………………28

二、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构建有效支撑增绿增质增效的体制机制………………………………………………………………………28

三、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30

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2

第三节  构建现代林业发展新体系…………………………………34

一、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34

二、加快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调整……………………………………35

三、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36

四、做强做大黑森企业集团……………………………………………43

五、培育现代产业园区和国家级产业聚集地…………………………45

第四节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46

一、推进生态保护和装备设施现代化…………………………………47

二、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47

三、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48

第四章  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51

第一节  推进小兴安岭林区与长白山林区协调发展………………51

第二节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52

第三节  促进林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53

第四节  加快局址与林场(所)协调发展……………………………54

第五节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55

第五章  推进绿色发展,维护森林生态安全…………………………57

第一节  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57

一、推进限制开发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57

二、加强禁止开发区域保护和管理……………………………………58

第二节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58

第三节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59

一、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59

二、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61

三、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62

四、保护和修复山系水系生态环境……………………………………62

第四节  大力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63

一、编制长期森林经营方案……………………………………………63

二、分类促进科学经营…………………………………………………64

第五节  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66

一、用材林基地…………………………………………………………66

二、经济林基地…………………………………………………………66

三、碳汇林基地…………………………………………………………66

四、生物质能源林基地…………………………………………………67

五、林木良种基地………………………………………………………67

第六节  加强林地资源保护和管理…………………………………68

一、严格保护公益林地…………………………………………………68

二、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及其它用地…………………………69

三、加大临时占用林地和灾毁林地修复力度…………………………69

第七节  创新林业治理体系…………………………………………69

第六章  扩大开放发展,构建海外开发新格局………………………71

第一节  推进森工融入“龙江丝路带”建设…………………………71

一、积极布局“龙江丝路带”…………………………………………71

二、建设外向型产业合作基地…………………………………………72

第二节  打造跨境产业链……………………………………………73

一、创新跨境林业合作经营主体………………………………………73

二、打造跨境产业链……………………………………………………74

第三节  加强跨境产业园区建设……………………………………75

一、做大做强国家级龙跃林业经贸合作区……………………………75

二、加快建设春天农业经贸合作区……………………………………76

三、建设圭亚那木业园区………………………………………………76

第四节  加快招商引资步伐…………………………………………76

第七章  坚持共享发展,构建幸福新林区……………………………78

第一节  努力提高林区人民收入……………………………………78

第二节  完善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78

第三节  促进就业创业………………………………………………80

第四节  加快发展优质公平的教育事业……………………………81

第五节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82

第六节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83

第七节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84

第八章  坚持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保障86

第一节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86

第二节  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87

第三节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87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88

第五节  加强依法治林………………………………………………88

第六节  推进人才强林建设…………………………………………89

第七节  确保任务落到实处……………………………………………89


 

“十三五”时期是森工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转型升级的决胜阶段。科学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建成林区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本纲要根据《关于制定森工重点国有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十三五”时期森工重点国有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全体森工人的共同愿景。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和深化体制改革的艰巨任务,总局党委、总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国家林业局的战略部署,准确把握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抓住实施天保二期工程、我省《六大规划》和“龙江丝路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实施森工“四八四三”发展战略,打造七大定位目标,努力建设现代大森工新森工,主动作为,保持发展强势,增强转型信心,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充分释放优势的发展新路,开创了森工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时期是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最大的五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森林资源得到逐步恢复和稳定增长,生态功能持续提升。“十二五”期间,更新造林完成面积19.30万公顷,中幼林抚育面积249.93万公顷;2015年森林面积达到858.1万公顷,比2010年(下同)增加8.3万公顷,提高了1.0%;森林总蓄积达到8.9亿立方米,增加1.2亿立方米,提高了15.6%;森林覆被率达到85.1%,提高了0.9个百分点。新建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新建湿地公园4个,新建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262.2万公顷,占施业区总面积1009.8万公顷的26.0%。开展了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工作,收回林地面积3751.7公顷。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林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彻底打破了以木材采伐为主的经济格局,推动向生态产业、非木产业和境外开发三个方向转型,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344.1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501.4亿元,增加值由144.2亿元提高到212.6亿元,年均递增7.8%。非林非木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到88.9%;非国有经济产值比重达到76.8%。重点打造了食用菌、坚果、浆果、特色养殖、北药、苗木花卉等“十大基地”。突出抓好省和总局重点推进的199个产业项目,总投资219.2亿元。按照《黑森企业集团发展总体思路》,实施“358”发展战略,推进黑森绿色食品、森林旅游、森工金融等集团发展,促进林区经济更好更快融入市场。

三、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和谐新林区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时期是职工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妥善安置因停伐下岗的富余职工,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连续7年提高在岗职工工资,2015年职工工资年均达到2.99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43万元,比2010年翻一番,职工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积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棚户区改造总户数57.27万户,总面积达到2863.5万平方米,惠及138万职工群众,人均居住面积由不足14平方米提高到27平方米,建设规模超过开发建设60年来的总和,完成中央投资86.91亿元,给排水、供热、小区道路、绿化等棚改配套中央投资58.5亿元,林区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公路建设2731公里,边防公路146公里,危桥改造45个共3121.6延长米,安保工程处理隐患里程59.99公里,平交道口改造514个,总投资14.9亿元。解决了“三江”林区159个林场(所)10.7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9座小型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完成总投资1.04亿元。教育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完成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投资11.36亿元。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林区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时期是改革最富有成效的五年。遵循中央6号文件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体制改革。选择柴河、清河、方正和五营林业局作为改革试点单位,开展林区基本情况调查,科学编制改革方案。启动森工“2+1”(沾河、方正、亚布力)管理委员会试点,赋予建制县财税职能,充分激发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融入“龙江丝路带”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森工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动力源和增长点。重点建设国家级境外龙跃林业经贸合作区,促进对俄林业合作升级。“十二五”期间,对俄采伐234.3万立方米,加工337.0万立方米。

五、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文化事业坚实发展、文明成果最为丰富的五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选树了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新时代形象的先进人物,凝聚了干部职工的力量。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森林文化、冰雪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新建了一批文化站、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及生态文明基地建设,形成了覆盖林区、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文化设施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45个省级文明单位标兵、文明单位、文明社区。中国雪乡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和“黑龙江文化产业十大品牌”。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

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森工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十二五”时期是林区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的五年。按照中央、省委部署,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各项要求。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三重一大”议事规则,从严管理监督干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三建五争”活动,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锲而不舍反“四风”改作风,“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肃惩治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团结向上、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为推动森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林区小康社会目标凝聚了强大力量。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2010

“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5

森林面积(万公顷)

849.8

858.8

858.1

森林总蓄积(亿立方米)

7.7

8.6

8.9

森林覆盖率(%

84.2

85.0

85.1

产业总产值(亿元)

344.1

540.0

501.4

产业增加值(亿元)

144.2

226.0

212.6

年均递增率(%

16.0

14.8

7.8

职工年均工资(万元)

1.24

2.50

2.99

人均收入(万元)

0.71

1.50

1.43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实现森工“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奋斗目标。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要抓住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好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推动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全面建成林区小康社会目标为森工发展提出了新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森工人的梦想,到2020年产业总产值、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求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职工群众的收入,促进贫困职工群众尽快脱贫;努力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教育、医疗卫生、高端养老等公共事业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发挥森林、湿地等吸霾滞尘、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发挥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定位为森工发展确定了新职责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突出了林业的重要地位,要求林业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真正发挥林业对国家、对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央6号文件又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国有林区发挥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定位,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木材安全成为重点国有林区的重大职责。国有林区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弘扬生态文化,构筑国家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生态基础。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森工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重点国有林区内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林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要求我们科学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新常态要求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品牌、人才、市场、质量、金融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加速产业集聚创新,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新常态要求着力拓展产业转型新空间。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林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激发林区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促进“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发展。积极融入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跨境森林资源采伐和加工,拓宽对俄合作领域,实现再造海外森工目标。

四、国家和省的政策为森工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支撑宏观经济大局稳定。在传统增长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将实施更多改革开放新举措,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推动公共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落地、扩大绿色节能和低碳产品应用、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互联网+”向林业拓展,将进一步扩大重点国有林区发展空间。从省内环境看,重点国有林区纳入“龙江丝路带”和《六大规划》发展战略,省政府出台了《推进国有林区转型发展若干意见》,实施“2+1”财税体制改革试点,着力打造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新动力。森工“四八四三”发展战略符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努力实现“五化”协同发展大局,为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孕育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在消费需求上,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投资需求上,生态保护建设的投资成为新常态下投资的战略重点;在产业结构上,林区现代产业是生态、低碳、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产业转型升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就业潜力上,森林旅游和林业休闲服务业增长潜力、就业空间很大。重点国有林区处在转型发展新的节点上,肩负着艰巨的重大使命,要抓住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奋力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虽然林区出现经济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加速、转型发展路径日渐清晰、改革不断深入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着制约和影响林区持续发展的短板问题。全面停伐后,林业局收入减少,人均收入较低,产生了大量的富余职工;改革步伐不快,分离企业经营职能进展缓慢,产业集团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信息化经营还刚刚起步,森工的发展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缺乏规模化的大型产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较低、拉动力不强等依然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重点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力及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林区专业技术人才断档,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森林防火、管护经营、营林生产等生态设施,道路、给排水、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及公益服务设施长期落后,严重影响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林区城镇建设和管理任务重,经费渠道不畅通。森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依然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思想认识问题有待解决。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统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以全面转型发展为主线,创新实施天保工程、“六大规划”、“四八四三”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建成林区小康社会,为实现森工“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五”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严格遵循党中央明确的原则要求,结合重点国有林区实际,更好地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林区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收入、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住房等突出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从林情实际出发,科学分析重点国有林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新特征,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把握运行新态势,抓住转换新动力,驾驭走向新轨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以重点国有林区体制改革为重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生态功能和发展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为转型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依法治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法治森工建设,扎实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依法治林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开放搞建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以“龙江丝路带”建设为引领,建设跨境采伐基地和产业园区,扩大以对俄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外向型经济。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不断增强森工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二节  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森林经营科学化、产业发展集团化、林业管理信息化、公益服务均等化,为到2050年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确定到2020年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森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生态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森林面积增加12.3万公顷,森林蓄积增加1.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1.1个百分点。

----经济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推进木材生产传统产业体系向构建林区现代产业体系转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林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构建黑森企业集团,打造黑森绿色食品、森林旅游、园林绿化、森林经营等集团十大子公司。实现具备条件的公司上市。

----大力推进林业现代化。加快培育多目标多功能的健康森林,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推进林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林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生产装备现代化水平,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林业现代化道路。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创新生态文化传播形式。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化社区、展览馆等设施日趋完善,丰富职工群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建立健全生态文化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开发林区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文化精品,增强生态文化软实力。

----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林区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林区职工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职工“五险一金”实现全覆盖。

     ----改革开放取得决定性成果。基本理顺森林资源管理、林区社会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关系,重新构建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系和企业运营体系,森林资源管护、监督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全面加强。城市院墙企业改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积极融入“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以开放促转型、促改革、促创新,构建重点国有林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生态资源监管、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森林可持续经营、生态补偿等制度体系,创新和完善林业治理体系;全面加强依法治林、科技支撑、智慧林业、基础设施支撑等能力建设,提升林业治理能力,将林业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林业的效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

专栏2  “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

2020

生态保护

林地保有量(万公顷)

1006.9

1006.9

森林保有量(万公顷)

858.1

870.4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8.6

9.7

森林覆盖率(%

85.1

86.2

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施业区面积比例(%

12.1

17.4

森林公园面积占施业区面积比例(%

13.6

15.4

经济发展

产业总产值(亿元)

501.4

800.0

产业增加值(亿元)

212.6

350.0

年均递增率(%

7.8

9.0

民生福祉

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万元)

2.99

5.0

居民人均收入(万元)

1.43

3.0

职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98.6

99.0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

73.01

75.29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9.7

100.0

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27.0

29.0

支撑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率达(%

60.0

65.0

林木良种使用率(%

66.4

75.0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0.0

0.5

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

0.002

3.0

 

    第三节  总体要求

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其精髓和实质是森工“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提高贯彻落实五大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困扰森工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结症,找准短板,精准发力,凝聚力量,在主攻方向、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上奋力实现新突破,推进全面建成林区小康社会。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动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把创新摆在转型发展的核心位置,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做大做强黑森企业集团;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不断激发全林区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在创新体制机制、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解决重点国有林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推进森工区域、林业产业、局县(市)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林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建设,同步提升局址和林场(所)的综合服务功能;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发展繁荣的生态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区域均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是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释放森林、湿地、冰雪等丰富自然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森林食品、森林生态旅游、高端养老等绿色生态产业,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促进森工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构建坚实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开放是林区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林区经济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坚持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托森工的地缘优势,推进森工融入“龙江丝路带”国家发展战略,布局辐射我省、外联俄罗斯的“一核四带一环一外”扇形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推进国家级跨境龙跃林业经贸合作区、春天合作区建设,打造以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为主的跨境产业链,全面推动对俄开放战略升级,在跨境资源开发、园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共享是改革发展的目的,是林区职工群众共同富裕的要求。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妥善安置富余职工,努力提高林区职工工资收入及经营性收入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林区延伸,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林区百姓人人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加快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决森工林区部分职工贫困问题;争取国家政策解决林区体制转轨中一次性安置职工、职工遗属救济等社会保障历史遗留问题,在提高林区人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第四节  发展格局

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实施“龙江丝路带”及我省“六大规划”国家发展战略为重点,以森林为主体,综合考虑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优化重点国有林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结构,构建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安全、提升转型发展质量效益的生产力布局。

----构筑小兴安岭、长白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为主体的东北生态保育区

小兴安岭、长白山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北半球世界三大温带森林带之一、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也是东北亚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生态屏障。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构建“一圈三区五带”的林业发展新格局要求,生态保护和建设服务于主体功能区建设,构建以小兴安岭、长白山山脉为主体的东北生态保育区,打造国土生态安全东北森林屏障。

        


----构建产业转型新格局

发挥资源、产业、科技、区域等比较优势,优化配置生产力布局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突出不同区域的建设任务和产业转型主攻方向,以龙头企业、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构建产业转型的核心承载区,引领、辐射和带动林区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布局科学合理、主导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拉动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推进向三个方向转型。推进向生态产业、非木产业和境外资源开发转型。

建设八大绿色生态产业。重点建设森林食品产业、种植养殖业、森林生态旅游业、北药业、营林苗木业、仓储物流业、境外资源开发业和林产工业。

打造十大产业园区。重点打造清河、沾河、海林、柴河、迎春、桦南、绥棱、鹤北、绥阳等产业园区,翠峦林业局伊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

建设十大产业集团。重点建设黑森绿色食品、森林旅游、园林绿化、森林经营、木业、矿产开发、仓储物流、资本运营、海外开发、建设开发等黑森企业集团子公司。

构建十大产业集群。重点构建食用菌产业、坚果浆果产业、种植产业、养殖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北药产业、苗木花卉产业、仓储物流产业、林产工业、境外木材采伐加工等产业集群。

布局“龙江丝路带”。依托森工各林业局和城市企业的地缘优势,布局辐射我省、外联俄罗斯的“一核四带一环一外”扇形产业转型发展空间格局。


 

第三章  加快创新发展,推进林区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林区各级组织的一切工作,培育新的发展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政企事分开,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和监管体制,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积极稳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体制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精神,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发挥重点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和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为导向,全面厘清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社会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关系,积极推进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分开,建立健全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加快林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林区森林资源逐步恢复和稳定增长,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生态功能和发展活力的重点国有林区新体制,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专栏3  改革的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

推进措施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林地管理,严守生态红线,促进天然林面积增加、质量提升、功能恢复,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

大力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加大中幼林抚育、人工造林、森林改培、补植补造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经营措施,提高林地生产力,培育后备森林资源。

积极稳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政企分开

以森工现有管理体系为主体,构建重点国有林管理总局(管理分局)、重点国有林管理局行政管理体系和黑森企业集团总公司、子公司、黑森经营公司的企业运行体系,重点国有林区实现政企、事企、政事、管办分开。

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管理职能

变重点国有林区的三级管理为两级管理,逐年减少管理人员,最终实现合理的编制和人员规模。强化森林资源管理职能,完善林区社会行政管理职能。

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

对深远山区实行封山管护,对近山区、浅山区由专业队或家庭承包管护。创新林业生产组织方式,造林、管护、抚育等林业生产建设任务,凡能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现的要向黑森经营公司或社会购买。

创新森林资源监管体制

在现有的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基础上,成立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分局,代表森林资源所有者履行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职责。重点国有林管理总局对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分局实行垂直管理,实现森林资源监督与管理分开运行的监管体制。

做强做大黑森企业集团

剥离企业的经营职能,组建黑森企业集团,促进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多元化经营,提升集团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组建集团十大子公司,推动绿色食品公司、森林旅游公司上市。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林区产业向生态产业、非木产业和境外资源开发三个方向转型,重点发展森林食品、种植养殖、森林生态旅游、北药业、营林苗木业、仓储物流业、境外资源开发业和林产工业等八大接续替代产业。

妥善安置富余职工

加快发展转岗就业产业,鼓励职工从事森林管护、人工造林、森林抚育等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富余职工自创企业、自谋职业,开展转岗再就业培训,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富余职工充分就业。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争取国家、省落实解决改革成本、金融债务、繁体职工按政策退休、国有林区管理机构定位、天保工程提标扩面、转移支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财政和贴息贷款、产业转型发展等扶持政策。

二、加快推进企业改革

    坚持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保值增值,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国有资产资本化步伐,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一是推进林业企业重组,整合企业经营性资产,组建专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差异化薪酬制度和创新激励。二是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制、出售、兼并重组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国有资本的流动。探索投资多元化,把单一投资主体的森工企业改组为股权结构相对合理的多元主体企业,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林区更多领域。积极探索企业职工入股,培植成为投资主体,参与企业改制,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三是加快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进程,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通过市场融资,发展壮大,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推进“2+1”(亚布力、沾河、方正)重点国有林区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财税体制。进一步完善亚布力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沾河、方正林业局城镇化管委会财税职能。对其他林业局招商引资新上项目实现的税收市县留成部分,由市县政府按不低于60%的比例安排用于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增强林区转型发展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推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

四、创新投融资机制

一是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林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吸引各类金融资本参与设立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建立金融机构贷款平台。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龙江银行等银行的战略合作,积极筹措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三是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规模,成立融资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典当公司。成立黑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通过开展负债、资产、中介服务、外汇等业务,逐步创立森工银行,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支持,使黑森企业集团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来做大做强。四是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企业集团的沟通与合作,吸引更多的资本、资金向产业转型发展聚集。五是鼓励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等各类社会化投资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人承包等形式参与经济建设。六是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动黑森企业集团具备条件的公司上市融资。


专栏4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

具体范围

农业

粮食仓储设施,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等

水利设施

引调水工程、水利枢纽、水源工程建设等

交通设施

综合交通枢纽及一体化设施等

市政设施

燃气

燃气输气源、储气设施、接收设施、输配管网等

供电

配电网工程等

供排水

安全饮水工程、供排水管网工程、供水水源及净水厂工程等

供热

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改造等

公共交通

汽车客货运站等

其它

污水及垃圾处理等

公共服务

医疗

医院建设和运营等

教育

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能向社会公开的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

旅游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等

养老

老年人文体娱乐、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健康护理等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

体育

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及运营等

文化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运营

保障房

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

废旧资源循环再利用,水生态系统保护等

第二节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创新驱动是破解转型升级的根本措施和持久动力。把创新摆在转型发展的核心位置,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破解发展难题,培养创新发展新动力。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一)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依托黑龙江省林科院、林职院、生态工程学院等森工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与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等院校结成战略联盟,开展企业技术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一套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相配套的具有梯次研发结构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加快培育以黑森企业集团为主的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整合森工科研机构,统筹学科团队,对关键技术问题重点攻关,实现科企对接。建设黑森企业集团技术研发中心,逐步提高黑森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发新的产品,提高黑森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黑森品牌市场价值,增加新产品的附加值,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产业化前景的重要成果。加快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二、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构建有效支撑增绿增质增效的体制机制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完善林业科技体制机制,密切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解决关键问题,针对生态保护建设、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下资源高效利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有带动性、标志性、突破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应用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生态保护、产业转型的协调发展,提升创新链、价值链和产业链,促进转型发展增绿增质增效。完善林业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强化技术创新与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与个人利益对接,实现林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专栏5  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方向

创新领域

创新任务

重点领域技术创新   

 

生态保护建设。濒危珍稀保护树种种质基因保护;重要濒危动物繁殖栖息地保护及恢复;典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研发;地空一体化以水灭火技术;无公害林业生物农药研制;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碳交易研究;森林生态效益动态监测。

森林可持续经营。天然次生林抚育经营;人工林近自然化经营;速生丰产林高效经营;低质低效林改培;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创制;高世代林木种子园育种技术研究;母树林改培技术;优良新品种工厂化无性扩繁;珍贵阔叶大径材定向培育;红松、蒙古栎、紫椴等果(蜜)材兼用林培育。

林下资源高效利用。食用菌、山野菜、山野果、蜂产品精深加工;食用菌新型替代原料研发及废弃菌糠利用;森林花卉精油提取技术;山野菜良种选育及生态栽培;寒地森林果树(坚、浆果)良种选育;经济林良种工厂化容器育苗;珍贵乡土景观树种及花卉良种选育及扩繁;生物质能源林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禽(蛙)、果(林菌、林药)复合经营;药材良种选育及GAP栽培;优质东北黑蜂繁育。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推进森林培育、林下资源加工、森林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木材综合利用等领域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完善现有研究平台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国内一流质量的林业科学研究平台。新建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23个,林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8个;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建成黑龙江森工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库机构。

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基地,规划基地功能,优化设计建设方案,持续完善管理制度,将实验基地建设成为区域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中心。新建林业长期实验基地1015个,建设5-10个国家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基地。

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整合优势科技资源,构建森林食品、花卉苗木、森林保护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联合攻关、共享知识产权,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服务。形成由200名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和第三梯队科技骨干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创建12个国内一流的领军人才梯队,组建810个省级重点领军人才梯队;加强基层单位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培养基层技术骨干2000名以上。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重点技术推广项目。支持用材林基地和天然次生林抚育经营技术、林木良种育苗技术、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森林食品业加工、名特优经济林高效经营、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防治等领域的技术推广,激活林业生产要素的内生动力,形成科技引领创业、科技升级产业、科技实现富裕的发展格局。

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产业化一批效益高、见效快、易操作的林科研成果。支持“产学研”纵向联合,推进科研成果的企业订单模式和企业投资机制,促进自主性、先导性、实用性成果转化落地。加强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经纪人、技术市场建设,探索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新途径。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特派员以技术指导、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参股等形式,与林业科技大户、基层林业场站联合创办科技产业,创办森林食品业、北药业、种养殖业、苗木花卉业等科技示范基地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推广100项先进实(适)用技术,建立技术推广示范基地20处,加强各级推广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培训林业科技企业家100人、科技致富带头人3000人以上,培训林区从业者5万人次以上。

三、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一)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网络强林”战略,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经济社会的各类创新。以“互联网+森工”为载体,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互联网与林区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使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成为森工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实现资源持续增长,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产业提质增效,职工脱贫致富,社会服务便捷普惠,基础支撑夯实提升。


专栏6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建设领域

“互联网+”行动计划

建设内容

生态建设

互联网+林业资源监管

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构建一体化、立体化、精准化的林业资源监管系统,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设备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实现对森林、林地、湿地、生物多样性等的实时有效监管。

互联网+营造林管理

建立感知分析系统,实现营造林的规划计划、作业设计、进度控制、实施效果及统计上报等功能,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高度集成,实现营造林系统的高度智慧化。

互联网+灾害应急管理

以航空、航天、地面的多尺度立体监测体系为基础,结合图像传输、系统仿真、专家知识、远程诊断、决策分析、信息发布等功能,实现对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疫源疫病、突发事件的应急防控能力。

经济发展

互联网+林下经济

利用互联网提升林业生产、经营、管理、协会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现代林业产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构建新型林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完善林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互联网+森林生态旅游

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旅游信息查询、景点大全、线路攻略、品牌推广、网上体验、知识管理、规划指导等功能,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便捷化、智能化、最优化的服务,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行业形象和综合效益。                      

互联网+电子商务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份额。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全产业链质量监控体系,增强消费者对森林食品的信任度,提高黑森品牌的知名度。鼓励各类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商发展,完善跨境物流体系,拓展全球经贸合作。

生态文化

互联网+生态文化发展

构建林业数字图书馆、网络博物馆、文化体验馆,打造林业生态文化新平台、新媒体,弘扬生态文明观念,推动生态文化建设走向新媒体时代。

社会管理

互联网+林业政务管理和服务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技术,监控网络舆情,结合政务管理和服务需要,建设林业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林业政务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办公。

互联网+社会管理与服务

创建森工智慧社区,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服务系统,加强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生活等方面建设,全面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

 

(二)实施大数据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重点国有林区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林。整合公共数据资源,构建跨部门的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促进信息系统跨部门互联互通与共享。一是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规划布局林区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二是提高总局、林管局、林业局的服务能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实施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三是发展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现代林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精心打造黑森集团领导团队、管理精英团队、营销团队和专家团队。建立人才激励制度,实现股权奖励和期权激励,规范晋升路径、完善晋升阶梯、明确晋升标准。建立公平公开薪酬制度、引进高层人才制度。完善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对职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集团发展需要,每年按照一定的科学比例收纳人才,积极招聘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机关的优秀干部加入黑森集团管理团队,形成管理团队核心和中坚力量,带领管理团队创新创业。

(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坚持需求导向,释放创业活力。尊重创业创新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林区创业者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鼓励创办科技型林业企业,依照我省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创办资源培育、产品生产、林产品加工、科研服务等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合作关系,联合攻关,共同发展。鼓励职工成立林业合作社和林业产业化公司创业,支持职工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二是坚持政策协同,实现落地生根。加强创业、创新、就业等各类政策统筹,总局相关部门与林业局保持政策联动,确保创业扶持政策可操作、能落地。鼓励有条件的林业局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业创新经验。鼓励科研人员以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成果参股林业企业,兼职技术研究、技术顾问、技术监督等职务,以智力因素推动林区企业发展,并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实体产品。三是坚持开放共享,推动模式创新。加强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整合利用全国全省创业创新资源,完善配套服务,实现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向林区流动。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产业商业模式,建立和完善线上与线下、境内与境外、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创业创新机制。

第三节  构建现代林业发展新体系

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现代林业结构框架、打造现代林业发展的动力支撑、夯实现代林业的运行保障,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林业现代化道路,推进提高现代林业建设和发展水平。

一、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一)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促进以木材生产传统产业体系向构建具有创新性、集聚性、市场适应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转型,重点建设森林食品产业、种植养殖业、森林生态旅游业、北药业、营林苗木业、仓储物流业、境外资源开发业和林产工业等八大生态主导产业。构建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发展林业社会化服务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现代林业生产体系。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林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加强森林食品、种植养殖业、森林旅游业、北药业、苗木花卉业、营林产业等生产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健全从林产品基地到餐桌的林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林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林业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提高林业生产率。

(三)现代林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和壮大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合作社、生产经营性公司等新型林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各类新型经营组织打造“产业链”、构建“流通链”、结成“利益链”、培植“要素链”,充分激发林区土地、技术、信息、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潜能,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林业经营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职工收入。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到林区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林下经济产业,向林区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和企业经营共同发展。重点扶持30个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

二、加快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统筹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体现在林业上,就是要突出林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性,调整林业的供给侧结构,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提升转型发展的质量效益。一是筑牢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增强生态功能,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二是增加林业供给总量。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林业产品、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越来越高,目前,林业的产能、供给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需要加大对林区的投入,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确保增加有效供给。三是优化供给结构。加快开发利用林区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这两座金山银山,推动林区产业向生产生态产品、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的供给侧结构转变。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推进森林食品、森林生态旅游、种植养殖、北药、苗木花卉等林下经济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促进形成“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的良性供给结构。四是降低经营成本。加快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由分户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高效经营转变。五是补齐改革发展短板。坚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是要加快补齐生态保护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和推进体制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加快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做强做大森林食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生态和林下资源优势,重点开发粮油类、食用菌类、山野菜类、坚果类、浆果类、保健酒类、保健品类、饮品类、特色养殖类、水产类等十大系列森林食品全产业链。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程化监管、品牌拉动、现代物流、网络交易等新型产业模式,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培育壮大龙头加工企业,将森林食品产业打造成为集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黑森绿色食品集团,将重点国有林区建设成为全国人民安全、健康的“大厨房”。到2020,着力培育2000万袋以上食用菌基地20个,食用菌栽培17亿袋,其中:黑木耳栽培达到15亿袋。

专栏7  森林食品基地布局

品种

基地

基地数量

重点项目

食用菌

绥阳、柴河、东京城、苇河、亚布力、方正、沾河、清河、桦南、金山屯、铁力、南岔、新青。

生产基地10处。

黑森集团食用菌、浆果、山野菜加工项目,黑森海林坚果加工项目,黑森保健品加工项目,柴河林业局松仁、核桃系列产品加工项目,黑龙江省三江酿酒厂改扩建项目、沾河冷冻加工厂项目。

 

鹤立、八面通、柴河、清河、亚布力、海林、林口、东京城、乌伊岭、友好、五营。

生产基地7处。

山野菜

大海林、绥阳、东京城、苇河、绥棱、沾河、东方红、鹤北、桦南、朗乡。

采集、栽培基地5处。

 

五营、双丰、友好、乌伊岭、带岭、绥棱、清河。

栽培生产基地5处。

山野果

五营、友好、金山屯、乌伊岭、山河屯、绥棱、沾河、柴河、东京城、林口、清河、桦南、迎春、鹤北、鹤立。

采集基地10处。

东方红、迎春、方正、苇河、兴隆、林口、柴河。

生产基地4处。

矿泉水

大海林、八面通、双鸭山、绥阳

基地3处。

 

铁力、通北、亚布力、兴隆、沾河、绥棱、东京城、八面通、桦南、迎春、双鸭山、清河、林口。

生产基地13处。

 

双丰、方正、东方红、山河屯、苇河、东京城、清河、鹤立。

生产基地7处。

马铃薯

绥棱、通北、沾河、美溪。

生产基地3处。

白瓜子

方正、八面通、双鸭山、桦南、迎春、东方红、林口。

生产基地5处。

其他经济作物

柴河、八面通、桦南、双鸭山、苇河、东京城、鹤立、林口。

生产基地7处。

(二)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加大种植结构、生产方式调整力度,通过标准化、农机化、科学化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森工粮食总产量达到30亿斤以上。推进30处农业示范园区(基地)、10处现代大型农机合作社建设。进一步优化畜牧产业和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以林下猪、林下禽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构建规范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

专栏8  养殖基地布局

品种

基地

基地数量

重点建设项目

 

畜牧业

合江林区森林猪、森林鸡鹅鸭养殖基地项目,合江林区畜禽产品深加工项目。

肉牛

朗乡、柴河、大海林、东京城、穆棱、山河屯、通北、沾河、亚布力、桦南、鹤立、清河、迎春。

生产基地10处。

奶牛

铁力、桃山、翠峦、大海林、苇河、亚布力、通北、桦南、鹤立、迎春。

生产基地5处。

肉羊

朗乡、大海林、柴河、绥阳、沾河、通北、鹤立、桦南、清河。

生产基地5处。

生猪

美溪、友好、五营、翠峦、带岭、大海林、穆棱、东京城、兴隆、山河屯、绥棱、沾河、桦南、鹤北、鹤立、清河、迎春。

生产基地10处。

禽类

友好、柴河、东京城、绥阳、大海林、方正、苇河、桦南、清河、迎春、林口。

生产基地5处。

 

特色养殖业

野猪

乌马河、八面通、绥阳、林口、亚布力、方正、绥棱、东方红、桦南、清河。

生产基地5处。

养鹿

乌马河、桃山、金山屯、带岭、海林、平山、鹤北。

生产基地4处。

林蛙

柴河、大海林、亚布力、方正、兴隆、沾河、东方红、迎春、鹤北。

生产基地5处。

狐貉

东京城、东方红、绥棱、方正、海林。

生产基地2处。

水产

柴河、绥阳、方正、绥棱、沾河、清河、桦南、东方红。

生产基地4处。

(三)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以观光游、生态游、避暑游、养生游、休闲游、冰雪游、文化游、民俗风情游为重点,借助资本市场,加大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与市场营销力度,促进旅游要素集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黑森旅游集团发展。重点发展旅游酒店餐饮服务、旅游交通运输、旅游景区服务、旅游商品销售、旅游信息咨询与文化传媒、旅游地产全产业链旅游产业,将集团打造成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力、融投资力和市场竞争力,以旅游产业为主,集投融资和文化发展等产业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并择机筹划上市。到2020年,新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60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10%,并力争达到1800万人次;旅游吸纳的直接就业人数达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

专栏9  森林生态旅游重点任务

 

森林生态旅游品牌体系

重点项目

 

 

 

 

 

塑造国内著名的森林生态旅游品牌

森林观光旅游。建设以凤凰山、亚布力、雪乡为核心的泛亚布力综合旅游开发示范区和以黑龙江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伊春红松国家公园为核心的国家公园,完善标识系统、解说系统、救护系统、通信系统、咨询系统、展示系统等配套设施。

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项目、凤凰山UFO探秘园区项目、中国雪谷景区改造项目、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建设项目、中国雪乡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中国林海雪原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东京城林业局镜泊湖周边旅游建设项目、东方红林业局旅游景区提升及旅游园区建设项目、苇河林业局八里湾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向阳山北方石林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平山旅游度假区开发森林生态健康养老中心项目、沾河天龙湖景区防洪蓄水景区项目。

休闲城镇旅游。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休闲旅游城镇度假群落,建设一批城镇特色街区、夜景观工程、文化艺术活动场馆、文化休闲广场、游憩公园,营造风格独具、体系完整的城镇休闲文化氛围。

养生养老旅游。依托自然生态环境、乡村田园景观、宗教文化资源和绿色安全饮食,引进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康复疗养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科学、人性化的享老服务,衍生健康服务产业链条。

中俄边境游。利用边境口岸旅游风景区,沿绥阳、东方红、鹤北、伊春、沾河林区,打造中俄边境游。观光森林、湿地、界湖和界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边境地区原始森林风貌。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旅游品牌

大力提升和改善亚布力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能力,构建以亚布力滑雪度假区为主的滑雪旅游度假景区体系,推进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和冰雪体育建设,努力打造中国滑雪之都、国际滑雪旅游名镇、国际冰雪赛事基地。

开发林区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大力弘扬森林、湿地、冰雪文化,深入挖掘森工精神及特色产业文化,打造森工旅游最核心的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建设柴河夹皮沟、鹤北赵尚志将军牺牲地、桦南县七星峰抗日联军密营遗址、东方红神秘珍宝岛、林海雪原威虎山杨子荣剿匪遗址等5大红色经典旅游目的地。

 

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两横”旅游线路

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平山旅游区)—尚志(苇河、亚布力局)—牡丹江(海林林业局)—东宁/绥芬河(绥阳林业局)。

漠河—黑河—嘉荫(乌伊岭、汤旺河林业局)—萝北—同江—抚远。

“三纵”旅游线路

绥阳林业局—密山—虎林—东方红林业局—抚远。

哈尔滨—绥棱林业局—伊春。

哈尔滨—方正林业局—清河林业局—佳木斯(桦南林业局)—鹤立林业局—鹤北林业局。

“四环”旅游线路

哈尔滨(平山旅游区、山河屯林业局)—尚志(苇河、亚布力林业局)—海林(大海林、海林、柴河林业局)—牡丹江(东京城、穆棱林业局)—绥芬河(绥阳林业局)—密山—虎林(东方红、迎春林业局)—双鸭山(双鸭山林业局)—佳木斯(桦南林业局)—鹤岗(鹤北、鹤立林业局)—伊春—绥化(绥棱林业局)—哈尔滨(兴隆林业局)。

牡丹江—林口林业局—柴河林业局—海林林业局—亚布力林业局—大海林林业局—东京城林业局—绥阳林业局—穆棱林业局—八面通林业局—牡丹江。

伊春—上甘岭林业局—五营林业局—汤旺河林业局—乌伊岭林业局—沾河林业局—通北林业局—绥棱林业局—兴隆林业局—清河林业局—方正林业局—佳木斯—鹤立林业局—鹤北林业局—伊春。

哈尔滨—方正林业局—清河林业局—佳木斯—同江—黑瞎子岛—饶河—东方红林业局—虎林—兴凯湖。

(四)加快培育北药产业。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林区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大力发展刺五加、五味子、人参、平贝、黄芪、龙胆、穿地龙等北方地道药材的栽培、采集、引种、加工和销售,推动林区北药产业基地化、标准化、模式化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大型制药企业的合作,壮大优势品种的产业规模,培育具有龙江特色的北药知名品牌,把重点国有林区打造成国家级北药生产加工基地。到2020,培育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北药基地10个;人工药材栽培面积达20万亩。

专栏10  北药种植基地布局

品种

基地

基地数量

重点项目

人参

沾河、方正、亚布力、穆棱、八面通、东京城、迎春。

栽培生产基地4处。

 

哈尔滨三木药业改扩建项目,方正林业局西洋参酒类及副产品深加工项目。

 

 

 

 

西洋参

方正、穆棱、东京城。

栽培生产基地2处。

五味子

双丰、桃山、柴河、林口、沾河、亚布力、清河、山河屯、穆棱、鹤立、桦南、迎春。

栽培生产基地6处。

平贝

红星、桃山、海林、苇河、亚布力、方正、绥棱、沾河。

栽培生产基地4处。

野生药材

红星、海林、苇河、兴隆、沾河、清河、东方红、柴河、林口。

采摘生产基地4处。

(五)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业。充分发挥林区土地、野生苗木花卉种质资源和生产设施等优势,培育绿化苗木、花草等品种,提升苗木花卉质量、生产规模效益,实现乡土、引进苗木花卉品种专业化生产,建设林木种苗及园艺花卉产业基地,建成一个集苗木花卉生产、销售、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养护为一体的大型园林绿化龙头企业,带动全区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以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双鸭山等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将鹤立、兴隆、双鸭山、海林、友好、金山屯、乌马河林业局打造成立足省内、面向东北亚的林木种苗及花卉品牌生产基地。基地面积达到15000亩。年产各类苗木4298万株;花卉2568株,其中:裸根苗1045万株、容器苗1523万株。建成鹤立、海林2处苗木集散地。

(六)积极推进仓储物流业。依据《黑龙江省流通节点城市规划(2015-2020年)》总体空间布局结构,结合森工区位优势,将全省40个林业局和城市院墙企业布局“一轴两环六射”全省骨干流通大通道,发展仓储物流业。坚持盘活存量、多元开发,大力发展铁道专用线经济、贮木场经济,围绕森工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森工特色的产品物流基地,培育森工物流市场,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立健全物流服务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仓储物流替代产业,努力把森工林区打造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仓储加工集散地。森工仓储能力达到250万吨,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

(七)优化提升林产工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开发国内森林资源,通过要素、产权重组、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提高档次、做强品牌、合作共赢,促进集团化发展,扩大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专栏11  木材加工重点企业布局

重点企业

建设重点

境外木材加工基地企业

以海林局、绥阳局、绥棱局、柴河局、东方红局为重点,建设板方材、干燥刨光材、指接材、集成材、单板、细木工板、装饰板等项目,做强森工境外木材加工基地。

人造板企业

以海林境外储德湖公司等人造板企业为重点,带动人造板产品生产经营,做强人造板产业。

地板重点企业

以松江胶合板厂、绥阳局等为重点,整合发展强化复合地板、实木地板生产经营,发挥品牌优势做强地板产业。

家具木制品企业

以双丰局、柴河局、鹤北局、绥棱局、通北局等企业为重点,发展壮大家具和木制品产业。

木结构房屋企业

以绥棱局为重点,带动木结构房屋制造产业发展。

城市院墙企业

哈木器厂发展冷链物流仓储。牡丹江厂建设牡丹江仓储物流园区、石材加工园区,推进产业转型。齐新厂建设仓储物流园区、木材加工园区、制梁工业园区,实现“一园多区、转型发展”。松江厂发挥“双象”品牌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整体效益。万力木业公司利用新置换场地和搬迁补偿资金,谋划转产项目。香坊厂建设城市商住综合体项目,实现工厂转型发展。

四、做强做大黑森企业集团

积极稳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体制改革,剥离企业的经营职能,以建设千亿元产业航母、打造“黑森”全国驰名商标为目标,以林区生态、资源、区位比较优势为依托,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切入点,以资源整合、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为手段,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组建黑森企业集团,促进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多元化经营,提升集团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森工产业转型发展。组建黑森绿色食品、森林旅游、园林绿化、森林经营、木业、矿产开发、仓储物流、资本运营、海外开发和建设开发等集团十大子公司,实施集团“358”长远发展战略,经过8年的努力,到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千亿元的黑森企业集团的目标,成为拉动森工经济发展的航母。推动绿色食品、森林旅游等公司上市。

专栏12  黑森集团主要建设任务

集团公司

建设内容

黑森企业集团总公司

集团“358”发展战略。1-3年(2014年—2016年)为集团开发期,黑森绿色食品、森林旅游、资本运营、园林绿化、木业、海外开发公司、仓储物流公司等子公司实现运营,集团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4-5年(2017年—2018年)为集团成长期,发展壮大黑森企业集团,基地和龙头企业全部建成,集团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6-8年(2019年—2021年)为集团成熟期,经过8年的努力,到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千亿元的集团发展目标。

集团治理模式。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治理模式,黑森集团建立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三会”制度,即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

集团运营。集团与下属公司,在纵向关系上,集团最高领导层研究和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把管理权限最大限度的下放到下属公司,使他们能够依据集团的经营目标、政策和制度,实现自主经营、专业化经营。在横向关系上,下属公司相互独立,均以效益为中心,实行独立核算。

培育以“黑森”为核心的品牌体系。整合现有森林食品品牌,打造以“黑森”为核心的品牌体系,强化双象、威虎山、迎春黑蜂、林都、忠芝、东北王等知名品牌。打造和培育一批森林食品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到2020年“三品”力争达到240个以上(三江80个、伊春160个),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10个以上(伊春)。

创新营销模式。树立大市场观念,采用实体店与网上销售相结合的多渠道营销策略。是建立强大的营销网络。二是加快森工产品电子商务建设。三是与国内外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扩展销售平台,加快与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投资者的合资合作步伐,打造商超森工产品店中店。

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制定黑森集团产品质量标准,严格按照集团的各项标准生产产品,通过国家各项质量认证。建立设施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黑森产品检验中心,实现从初次筛查到不合格样品法定检测的“一站式”检验。建立管理和监督体系,增强产品质量控制。

集团子公司

建设集团十大子公司

1.黑森绿色食品集团

开拓全国森林食品市场,提高“黑森”品牌食品市场占有率,形成粮油类、食用菌类、山野菜类、坚果类、浆果类、保健酒类、保健品类、饮品类、特色养殖类、水产类等十大系列森林食品。

2.黑森森林旅游集团

以亚布力旅游景区、雪乡旅游景区、凤凰山旅游景区、柴河旅游景区、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旅游企业作为全资子公司,构建起旅游酒店餐饮服务、旅游交通运输、旅游景区服务、旅游商品销售、旅游信息咨询与文化传媒、旅游地产等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并择机筹划上市。

3.黑森园林绿化集团

建设鹤立、双鸭山、海林、乌马河、兴隆等林业局苗木花卉基地,从苗木培育、销售,到园林绿化工程的承揽、工程的设计、施工及后期的定期管护一体化经营。

4.黑森森林经营集团

主要从事更新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采伐剩余物收集和利用。

5.黑森木业集团

依托森工工业原料林基地和开发利用境外木材资源,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进行木材精深加工和木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展壮大木业公司。

6.黑森矿产开发集团

打造沾河硅钼矿、柴河铁矿、双鸭山铁矿、八面通石墨、方正石英、东方红锰矿等矿业支柱产业,带动钾矿、金矿、花岗岩、白灰、大理石、石灰岩、珍珠岩、碳酸钙等矿产资源的开发。

7.黑森仓储物流集团

发展粮食仓储、山特产品仓储、畜禽产品仓储和物流业。

8.黑森资本运营集团

通过开展负债、资产、中介服务、外汇等四大类业务,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支持。

9.黑森海外开发集团

先行开展在俄罗斯、圭亚那的森林资源采伐、加工的合作,继而向东南亚及非洲发展。

10.黑森建设开发集团

开展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等业务。

五、培育现代产业园区和国家级产业聚集地

立足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坚持资源共享、龙头带动、企业集群的原则,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林区产业向局址城镇园区和聚集区集中,尽快形成相互协作配套、上下游紧密衔接、互为吃配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森林食品业、森林旅游业、种植养殖业、北药业、商贸、物流、信息、对外合作等产业链的高端价值链集中在园区和聚集区发展。加强道路、供水、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积极推动林区基础条件好、符合相关规定的工业园区扩区或升级为省级园区和国家级产业集聚地。

专栏13  现代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布局

类别

名称

布局

产业园区

清河林业局

发展木材加工、森林食品、北药产业。

沾河林业局

发展森林食品、森林生态旅游业、物流产业。

海林林业局

发展森林食品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

柴河林业局

发展木材加工、森林食品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

迎春林业局

发展黑蜂蜜、杂粮产业。

桦南林业局

发展粮食仓储加工。

绥棱林业局

发展木材加工、绿色食品、物流产业。

鹤北林业局

发展木材加工、粮食仓储加工。

绥阳林业局

发展木材加工、森林食品产业。

翠峦林业局伊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

发展蓝莓、木耳、北药、酒、新能源装备、汽车配件等产业。

产业集群

食用菌产业集群

绥阳、东京城、苇河、亚布力、方正、新青

坚果浆果产业集群

清河、五营、友好、带岭、柴河、林口、海林、亚布力、鹤北。

种植产业集群

迎春、桦南、东方红、东京城、八面通、穆棱、通北、桃山、铁力。

养殖产业集群

穆棱、东京城、迎春、鹤立、兴隆、方正、美溪

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构建以24个国家森林公园、17处省级森林公园、3处国家地质公园、2处国家湿地公园、10处滑雪狩猎基地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北药产业集群

山河屯、清河、穆棱、海林、东方红、红星。

苗木花卉产业集群

鹤立、双鸭山、海林、兴隆、友好。

仓储物流产业集群

桦南、迎春、双鸭山、沾河。

林产工业集群

阿城中国龙江森工木业园、绥棱、苇河、通北、大海林、穆棱、双丰、海林、绥阳、柴河、鹤北、友好。

境外木材采伐加工集群

国家级龙跃林业经贸合作区。

第四节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强化生态保护与管护设施建设,推进林区交通运输通道建设,结合创新新型森林生态城镇,大力改善供电、供水、供暖等生活设施,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基础保障设施支撑能力。

一、推进生态保护和装备设施现代化

(一)森林资源管护和服务设施。依据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在重点区域和主要道口,规划设立森林资源管护中心站或管护站,建设管护站房及附属设施,并配备现代管护装备和交通工具,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护质量和成效。根据森林管护和培育的新职责、新任务、新要求,重新规划布局林场(所),对部分林场(所)进行撤并整合,实施生态移民和水库移民,加快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拟撤并整合林场(所)96个,减轻对森林资源消耗的压力。

(二)森林资源保护设施。一是森林防火设施装备建设。大幅提高森林防火装备水平,加强预警监测、防火道路与阻隔、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航空护林、防火物资储备库、训练基地等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森林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作科学化。二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防控等设施,提高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防和除治能力。三是加强木材检查站、苗圃、种子站、气象站、营林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林业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政务管理系统建设、顶层决策能力建设,推进政府办公智能化、智慧化。利用云计算技术,普及桌面云办公系统;利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推动移动办公平台的应用;加快林业视频监控系统一体化建设步伐,形成总局、林管局、林业局树形结构的统一林业视频监控系统。结合各级林政管理实际需求,建设林业政务服务平台,推广林业行政执法的信息化办公。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技术,监控网络舆情,搭建大数据决策平台,为林业政务服务、顶层设计提供基础。

三、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学校、医疗卫生(局址医院、社区卫生所及林场卫生所)、文化体育、学龄前儿童教育、广播电视、养老机构、燃气燃料供应、防灾减灾、环境卫生、环境绿化等设施建设,提升林区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努力使林区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林区和谐社会建设。加强道路、供水、供热、供气、电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的承载能力。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国省、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及旅游公路建设,形成由干线公路、旅游公路、保护区公路、防火公路及边防公路等组成的层次清晰、功能完善、权责分明的公路运输网络体系,同时,加大林区危桥改造工程,确保林区公路安全畅通,为重点国有林区生产、生活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运输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切合林区实际的管理养护模式,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延长公路寿命,巩固建设成果,提高使用效益。

(三)水利基础设施。实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林区水利设施现代化进程。加强林区中小河流、重点山洪沟的综合治理,加固病险水库,开展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及侵蚀沟治理工程。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和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实施林区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全面解决林区剩余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四)公安基础和装备设施。推进公安业务技术、基层派出所、基层看守所、基层拘留所等主体和附属设施建设,增强反恐装备、指挥通讯装备、刑侦技术装备、执法执勤装备、训练装备等能力建设,加快公安信息化工程建设。


专栏14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任务

项目

建设内容

管护设施

建成森林资源管护站14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站82个,检查站204个,建筑面积45.2万平方米。

森林防火设施

新建防火道路14183公里,其中:林区等级公路8501公里(断头路3122公里)、简易路5682公里;修复改造防火道路22872公里,其中:林区等级公路11258公里(集材废弃路3562公里)、简易路11614公里。购置扑火机具、野营装备、运兵车辆等装备。

营林设施

建设营林道路19911公里,购置苗圃、种子、有害生物防治等机械设备及气象等仪器设备。

林场所撤并及水库移民

撤并林场(所)96个,户数25063户,人口64034人。柴河、林口、山河屯水库移民总户数2943户,人口10115人。

网络设施

网络基础设施、计算机系统、安全基础设施等设施建设及仪器设备。

公共服务设施

新建教学与办公用房建筑面积28.1万平方米,生活及辅助用房12.3万平方米,运动场101万平方米。医疗用房27.9万平方米,其中:门诊8.9万平方米、住院部14.4万平方米、其它4.6万平方米。

交通设施

县乡道改造2180公里,未通畅建制村硬化路132公里,3.5米路面升级改造1746.87公里,边防公路367.7公里,危桥改造桥梁2418座(总长41594米),农村联网路建设504公里,国省道改造334.7公里,公路客运站点建设200处,内河港口码头建设16处,渡改桥12座,公路安保工程2278公里,保护区公路418.73公里,公路养护29740公里。

基础设施

供电设施。拟改造供电线路7835.22公里,拟新建供电线路2939.30公里。供热设施。集中供热21万户、1767万平方米,供热站缺口268个,供热管网缺口1172公里。供水设施。需改造水厂75座,改造供水管网1109公里,新建水厂224座,敷设供水管网1994公里。局址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9%,林场所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所用自来水全部达到安全饮水标准。排水设施。污废水管网延伸4357公里,水处理设施228处,污废水日处理缺口18m3/日,排水管线延伸995公里,独立铺设979公里,修建排水沟2597公里。

 

 

 

 

 

第四章  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

第一节  推进小兴安岭林区与长白山林区协调发展

创新实施我省《六大规划》国家发展战略,立足发展优势和潜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小兴安岭林区、长白山林区两大板块协同转型,努力打造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是推动长白山林区享受《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出台的“支持林区经济转型、转移支付、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西部大开发”等扶持政策。二是推动长白山林区享受《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出台的“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多元化产业培育和独立工矿区改造试点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在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等产业政策。三是推进两大林区享受《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等产业、民生扶持政策。抓住《六大规划》的政策机遇,促进两大林区优势互补,构建生态保护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探索创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发挥局县(市)各自优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新林区”和“新农村”建设为共同载体,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森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推进森工与哈尔滨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垦区等区域中心城市合作共建,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以老工业基地振兴、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龙江丝路带”为载体,重点在森林旅游、绿色食品、对俄森林资源开发等转型产业,拓展合作范围和领域,提升森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创新对外交流合作方式,做好与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等东北地区及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推动建立健全区域经济联动机制,促进森工更好地融入全省、全国和全球区域经济发展。

----局县(市)区域协调发展

建立推进机制。坚持资源共享、政策互惠、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原则,制定局县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建立跨区域沟通协调机制,打破地区封锁,推进资源要素配置不断扩大。制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区域财税金融、环保等政策措施,促进区域间产业、技术、人才等转移,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建立互惠共赢机制。扩大森工“2+1”财税改革试点,完善区域税收、投资、金融、产业政策,加强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项目对接、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共建、社会资源良性互动。引导和鼓励国有、民营等各类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参与区域协调发展。探索互利共赢、多元合作机制,借助龙江丝路带,扩大对俄开放,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建立互助合作机制。立足区域优势和特点,开展生态保护、社会事业、城镇管理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区域合作,取长补短,互利互惠,一体化建设交通、“三供两治”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公共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节  促进林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尊重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市场调节和自主创新的原则,实施做精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和做大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模式,加快推进森林食品业、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北药业、营林产业和苗木花卉业发展;改造提升木材精深加工业;全面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休闲服务业,加快向开发林区现代服务业转变,推进以物流配送、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商贸、金融业和社区服务业,满足职工群众养老、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需求的公共服务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智慧林业技术应用,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林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

第四节  加快局址与林场(所)协调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五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创新发展机制,建成一批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型森林生态城镇,成为集聚产业和人口、服务职工、推进局场(所)一体化的有效载体,促进中心林场(所)专业化、集约化和特色化发展,打造山上建基地、山下发展深加工产业链,实现山上、山下协调发展。促进局场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建立局场融合的体制机制,健全林场(所)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林场(所)延伸。加快深山远山林区职工群众搬迁,推动林场(所)撤并,促进林区人口向城镇(局址)、中心林场(所)集聚。提高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水平,落实林场(所)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专栏15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发展

方向

建设重点

重点项目

推进局址与林场所一体化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林场(所)撤并和生态移民,促进人口向中心林场(所)和局址聚集。推进棚户区改造,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棚户区改造率达到100%。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山河屯、方正、清河、柴河、桦南、大海林等林业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以工业化、信息化为引领,以城镇化为依托,推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产业升级与城镇转型协同、产业集群与城镇集群融合,发展城镇产业体系,提升城镇宜业宜居水平。职工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统筹推进的要求,加强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实施局址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和完善工程,增强城镇功能。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城镇常住人口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服务。顺应城镇社会结构变化新趋势,完善城镇治理结构,加强和创新城镇社会管理,提高城镇管理科学化水平。局址地区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林场所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局址地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加强森工特色城镇建设

因地制宜确定城镇化主导产业,借助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林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吸纳能力强的产业,提高就业率。按照完善功能、控制数量、节约土地、体现特色的要求,建成一批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型森林生态城镇,成为集聚产业和人口、服务职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建设具有特色产业、生态魅力、历史文化积淀的林场所,发展成为各具魅力的特色小镇,建设蓝天、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小于120平方米,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40%,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5%以上。

第五节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快生态文化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党员干部和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建设,广泛普及生态知识,加强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开发理念、制度理念、财富理念、道德理念和政绩理念,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创新发展。

专栏16  生态文化体系重点任务

发展方向

建设内容

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森工干部教育培训和国民教育体系。繁荣生态文艺创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投身生态文艺创作。

推进生态文化广泛传播

弘扬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森工精神。挖掘、整理蕴含在林区自然山水、植物动物,以及典籍史志、民俗风情、名人轶事、劳动英模等中的生态文化内涵,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构建现代生态文化传播体系。加快森工新闻宣传报道、信息网络、手机微信等传播平台建设,努力构建方便快捷的森工生态文化传播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示范基地

加快森工的生态文化园区、生态文化展览馆、生态文化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生态场馆体系。着力打造生态文化城镇,深化“全国生态文化村”创建活动。

培育森工特色的文化产业

充分挖掘森林、冰雪、野生动植物、湿地、生态旅游文化等发展潜力,推动生态文化与休闲娱乐、健康养生、体育健身等相融合,提高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打造以中国雪乡、凤凰山、亚布力生态旅游名镇、平山生态特色旅游等为主题的生态文化产业品牌。


 

第五章  推进绿色发展,维护森林生态安全

 

推进绿色发展,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是森工重点国有林区的神圣职责,也是实现森工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森工”的根基。

第一节  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遵循国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强化主体功能区作用,推动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促进小兴安岭林区、长白山林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一、推进限制开发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

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是我省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较高,具有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大量珍稀物种资源的生物基因库,是我省四大水系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林区,为水源涵养型生态功能区。

----功能定位。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木材安全的重要区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发展方向。统筹森工林区各类空间规划,推进林区经济和社会、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林地保护和利用、新型城镇化等规划“多规合一”。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强森林管护;强化森林经营,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培育优质材、大径材和珍贵材,建成国家储备林基地。控制生态功能区开发强度,以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接续替代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调整和完善重点国有林区空间开发结构。完善局址、林场所基础设施,林区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基本生活条件与全省均等化,形成结构合理、功能清晰、优势互补、协调有致的空间开发格局,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繁荣的文化体系、和谐的社会体系。

二、加强禁止开发区域保护和管理

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地、文物保护区等区域为禁止开发区域。森工禁止开发区域共69处,其中:国家级禁止开发区38处,省级禁止开发区31处。

----功能定位。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点状分布的生态功能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和重要迁徙地,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地。

----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严格禁止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保护点建设,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加强森林公园内森林景观的保护、培育、修复,强化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提升森林公园的景观价值和品位。地质公园除必要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禁止其他任何建设活动,禁止与保护无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内景观资源和自然环境,不得破坏或随意改变。

第二节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红线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底线。确定重点国有林区生态红线区划技术规范和管制原则与措施,将林地、湿地生态空间保护和治理,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林区各级行政部门责任制考核,坚决打击破坏红线行为,运用法律手段严守生态红线。强化依法、守法、执法力度,依据森林、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达到和守住生态红线。

    ----林地和森林红线。林地面积不低于1006.9万公顷,森林面积不低于870.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不低于9.7亿立方米,发挥森林屏障作用,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湿地红线。湿地面积不少于89.3万公顷,维护东北区域淡水资源安全。

----植被红线。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物种红线。严格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东北红豆杉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红松、紫椴、水曲柳等8种;国家重点保护兽类15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6种;黑龙江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确保24个保护区和4个国家湿地公园严禁开发,维护国家物种安全。

第三节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

 一、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

(一)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务实的措施,落实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各项规定,确保停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到2020年,天然林蓄积增加0.9亿立方米,达到8.3亿立方米。严格控制低产低效天然林改造,禁止将国家公益林改造为商品林,改造过程中要保持原有生态系统要素的完整性。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天然林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控制天然林树木采挖移植,严禁任何形式的毁林开垦或毁林造林。对典型的天然林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推进天然林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入实施“三大工程”。继续以大工程推动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恢复,实施天保工程二期和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坚持分类经营,加强公益林建设,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护建设小兴安岭林区温带红松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长白山林区温带完整的山地垂直生态系统。天保二期工程后备资源培育1555.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6万亩、森林改培272万亩、补植补造1087.5万亩),中幼林抚育3740万亩。

(三)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根据森林分布特点,针对不同区域地段的生产季节,创新行之有效的管护模式。对深远山区实行封山管护,重要区域和主要道口设立管护中心站或管护站驻点管护,管护人员配备现代交通工具和高新通信技术装备,实施流动巡视方式进行管护;对近山区、浅山区由专业队或家庭承包管护,实施保护性管理。合理规划设置深山、远山区域的野外管护站点,加强野外管护站点用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资源管护能力。

(四)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围绕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预警监测系统、阻隔系统、通讯和信息指挥系统以及各重点火险区扑救装备能力建设,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严控有害生物。实施对林区有害生物的实时监测、有效防御和及时控制。加强对森林植物、繁殖材料、木材制品的产地与调运检疫,严防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推进有害生物的无公害防治,采取生物防治、营林措施、物理机械等防治技术措施,提高无公害防治率,保障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到2020年,有害生物防治成灾率控制到3.0‰以下、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87.0%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7.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

二、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护东北亚陆地生态系统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贯彻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以大沾河、东方红、红星、乌伊岭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新青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继续开展湿地保育与管理能力建设,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建设,充实和完善湿地保护体系。通过围垦湿地退还、湿地补水、污染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防治、生物遗传资源针对性保护、栖息地恢复等措施,开展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示范区建设,逐步引导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恢复湿地功能。

三、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

以黑龙江省丰林、穆棱东北红豆杉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带岭碧水中华秋沙鸭、新青白头鹤、乌马河紫貂省级自然保护区,凤凰山、雪乡、珍宝岛、小兴安岭石林等2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及17个省级森林公园建设为重点,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景观和基因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力度,对目前保护空缺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加快划建保护区和森林、湿地公园,完善保护网络体系。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加强对濒危动植物种的拯救与保护,继续开展对野生动植物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放(回)归和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强化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监测与评估工作。探索建立国家公园。新建东北虎豹等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32处,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3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2处,野生动物救护基地1处,珍稀植物种源培育基地10处,鸟类环志中心(站)4处,省级科研机构1处,省级监测综合信息平台1处。

四、保护和修复山系水系生态环境

以小兴安岭、长白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等自然山系,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等四大水系为体系,以域内主要河流、沟系为单元,着力实施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动态监测体系,依法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在河、沟塘岸边营造护岸林,在超坡耕地退耕还林,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生态系统。加大沙金过采区、废弃地的生态环境修复与整治。

专栏17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类型

建设内容

国家重大工程

重点项目

自然保护区

拟建朗乡、东方红、绥棱、守虎山(汤旺河)、平顶山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253586公顷;鹤北湿地、鹤北等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138564公顷。自然保护区主要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野生动物类型。申报至少三处国际重要湿地。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东北生态保育区)保护修复工程、国土绿化行动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可持续经营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小兴安岭、长白山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项目,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东北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老爷岭完达山东北虎国家公园建设项目,森林资源管护能力建设项目,小兴安岭、长白山林业碳汇项目。

湿地公园

拟建柴河九寨、林口乌斯浑河源、乌伊岭、夹皮沟(海林)、黄泥河(绥阳)、滨河(汤旺河)、嘉荫河(鹤北)等7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规划面积47661公顷。湿地公园主要为森林湿地类型和沼泽湿地类型。

森林公园

拟建朗乡、绥阳小天桥、平山野鹿神、清河、翠峦奇秀峰、友好、鹤立红旗、绥棱白马石等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规划面积80390公顷;通北、迎春、八面通、双峰、乌伊岭等5个省级森林公园,规划面积11000公顷。

国家公园

拟建黑龙江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护东北虎、东北豹生存环境,保障生态通道安全,规划面积203万公顷。伊春红松国家公园。

       第四节  大力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造退抚改封并举、量质并重的森林经营思路,开展科学经营,探索不同的森林经营类型,提高林地生产力,改善森林质量,培育后备资源,保障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

一、编制长期森林经营规划

以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为指导,以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森林综合功能和效益为根本,在二类清查森林资源底数的基础上,以林业局为单位,依法编制《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重点培育长周期、多目标、多功能的复层异龄混交林,并按照批准的规划开展森林经营活动。

二、分类促进科学经营

培育红松、云杉、冷杉、椴树、水曲柳、胡桃楸、柞树等构成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带性顶极群落的乡土珍贵目的树种,采取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等措施,加快推进天然林、人工林科学经营。有林地平均公顷蓄积由2015年的94.0立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114.0立方米。


专栏18  经营措施

发展方向

措施

 

推动天然林科学经营

保育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森林演替,调整林分层次结构,优化树种组成,大力培育天然复层异龄林。

原生林。充分利用自然演替和更新能力,以天然林更新为主,维护良好的森林结构和功能。

次生林。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和退化修复,调整和优化林分和树种结构、林龄结构、径级结构和密度结构,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加稳定。

稀疏林。实行封育和补植补造,增加珍贵树种、乡土树种混交和深根系树种比重,恢复森林环境。

加快促进人工林经营

大力推进人工商品林集约经营、人工公益林近自然经营,提高森林经营强度,大力培育混交林,调整林分密度,促进林木增长,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率。

 

加快培育混交林

 

营造混交林。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对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林地,开展人工更新造林,采用株间、带状、块状混交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针叶与阔叶树种混交、先锋树种与演替后期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大力发展乡土树种、珍贵树种、深根系树种、演替后期树种为建群种的混交林,形成层次多、冠层厚、生态位错落有致的森林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面积,加快森林植被恢复,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

中幼龄林抚育。对公益林,按照提高生态功能的原则,实施卫生伐抚育,对于林间稀疏林地要进行合理补植,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对商品林,按照森林的生长、发育规律,实施透光伐、生长伐、卫生伐等抚育经营措施,重点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生长环境,调整林木竞争关系,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林分质量。

森林改造培育。一是补植补造。对林分中残次林、劣质林和低效灌木林,实施补植补造。二是改造培育。对复层异龄残次林、低效纯林,采取补植、抚育、调整等方式,实施育林择伐、林冠下更新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尽快恢复生态功能,形成地带性森林植被顶极群落。

退耕还林工程

林区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泛风沙严重及一切生态地位重要地区营造生态林。坚持先陡坡后缓坡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确定退耕林种、造林树种和造林密度,推进退耕还林。还林地可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经济林、能源林及碳汇林。加强退耕还林的林地管理,保障还林成果。2016-2025年拟退耕还林500万亩。

封山育林

科学实施封山育林,对适合封育型的天然幼中龄林,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实行人工促进更新,尽快恢复森林植被。

第五节  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

加强后备资源培育,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为实现国家“双增”目标作出新贡献。2016-2020年建设规模123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40万亩、补植补造995万亩。

一、用材林基地

为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和科学经营,按照自然条件、培育树种和培育方式相似的原则,根据黑龙江省森林分类经营划分结果、林产工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在长白山林区(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和小兴安岭林区2大区域内,建设纸浆原料林、加工用材林、珍稀树种用材林和速生丰产林、人造板原料林基地4大国家储备林基地。

二、经济林基地

选择具有本林区特色的经济林树种,建设定向培育、集约经营、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增加经济林产业比重,培植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形成以红松果林改造、培育为主,以红豆杉、黄菠萝、五味子、刺五加等药用林培育,蓝莓、蓝靛果、核桃、榛子、沙棘等果用林培育,椴树、山槐等蜜源植物培育为辅的发展格局。

三、碳汇林基地

把碳汇林培育作为森林经营的发展方向,造抚并举,建设优质森林碳汇基地。碳汇造林优先考虑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重点选择在小兴安岭西部和北部的沾河、红星和绥棱等局,张广才岭的柴河、林口、八面通,老爷岭的穆棱和绥阳等林业局。大力开展碳汇项目开发,推进碳汇产业建设。做实碳汇基础工作,加快推进碳交易,增加碳汇收入。

四、生物质能源林基地

开展生物质能源林营造及改培试验,探索定向培育、立体开发、科学经营生物质能源林的新路子,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最终实现林油、林电一体化,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一是胡枝子、大黄柳、紫穗槐等资源集中和培育潜力大的林区开展林油一体化生物柴油开发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在木本淀粉果实资源集中的林区形成燃料乙醇规模化生产。三是在林业剩余物较为集中的林区,以及布局建立速生短轮伐期能源林基地的区域,推动建设成型燃料产业化基地、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和生物质气化发电供热示范项目,支持建立林业生物质热电联产示范工程。

五、林木良种基地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基地建设。对具有寒地特色的珍贵树种,划定天然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国家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加大林木良种选育力度,培育一批优良品种和优良无性系,实现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75%以上,商品林造林全部使用良种。争取汤旺河、绥阳、沾河、东方红等林业局红松、长白落叶松采种基地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到2020年,审(认)定良种15-30(用材林5-10个、经济林10-20个),组建5个国家林木育种基地。以鹤北、东方红、海林、柴河、沾河、方正等企业为龙头,组建黑森红松种业集团,集团下设4个林果产品子公司。建设10万公顷红松母树林基地。以管理局种子库为依托,新建种仁果品生产加工厂,推进种子采集、仓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林果产业发展。

专栏19  国家储备林基地布局

项目

基地布局

2016-2020年建设规模

工业原料林

森工林区40个林业局。

总量760万亩,其中:人工更新造林110万亩、补植补造650万亩。

速生丰产用材林

双丰、铁力、桃山、朗乡、南岔、金山屯、美溪、乌马河、翠峦、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大海林、柴河、亚布力、兴隆、绥棱、沾河、东方红、迎春、清河、鹤北、桦南、鹤立、双鸭山等林业局。

人工造林25万亩。

珍稀及大径级用材林

森工林区40个林业局。

总量330万亩,其中:人工更新造林60万亩、补植补造270万亩。

特色经济林

双丰、铁力、桃山、朗乡、南岔、金山屯、美溪、乌马河、翠峦、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大海林、柴河、林口、东京城、海林、穆棱、八面通、穆棱、绥阳、苇河、通北、沾河、鹤立、清河、桦南等林业局。

营造面积10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5万亩、补植补造75万亩。

碳汇林

沾河、红星、新青、绥棱、柴河、林口、绥阳、穆棱、八面通、带岭等林业局。

人工造林10万亩。

生物质能源林

沾河、绥阳、穆棱、八面通、东方红、迎春、美溪、朗乡、红星、翠峦等林业局。

人工造林10万亩。

第六节  加强林地资源保护和管理

林地是生态建设的基础,是林业发展的命根,全面加强林地管理,进一步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守林地生态红线。

一、严格保护公益林地

实施《龙江森工集团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严禁擅自改变国家级公益林的性质、随意调整国家级公益林地的面积、范围或降低保护等级。禁止在国家级公益林地采石、采沙、取土,严格控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工程建设占用征收国家级公益林地。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不得占用征收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地。

二、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及其它用地

坚持林地主要用于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的原则,严控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按照国家建立使用林地预审、评审制度,对各项占地中涉及的生态建设敏感区及珍稀野生动植物生长或栖息地,要采取避让和保护措施,切实做到对现有林地资源的保护,做到各项工程建设少占不超占林地。严格执行占用征收林地定额总量控制制度。禁止毁林开垦、毁林采石、采砂、采土等将林地转化为其他用地。将林权证发放后有林地变为无林地的地块逐步植树造林。

三、加大临时占用林地和灾毁林地修复力度

加强对临时占用林地的管理,坚决杜绝超批准时间、批准面积占用林地,对占用期满后的项目必须按要求恢复林业生产条件,及时植树造林,恢复乔灌植被。加强林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损毁林地数量,对灾毁林地及时进行修复治理。

第七节  创新林业治理体系

牢固树立生态决定人类文明兴衰、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就是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及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推动建立健全林业各项制度建设,创新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治理体系。

专栏20  林业治理体系

制度体系

推进措施

建立健全生态红线保护、林地保护、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国家公园体制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

确保守住生态红线,保护好林地资源,严格保护天然林,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筑牢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建立健全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生态修复社会参与等生态修复制度。

推进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退耕还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恢复稳定的生态系统。

建立健全森林经营规划、森林经营方案、林木良种、森林抚育等森林可持续经营制度。

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木材安全。

建立健全国家储备林、生态资源市场定价、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森林碳汇交易等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和调控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生态保护建设与林区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湿地生态补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生态补偿制度。

补偿资金用于保护和发展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及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核算体系、生态风险评估等生态监测评价制度。

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目标责任考核和实行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入、税收扶持、金融支持等财税金融扶持制度。

加大对重点国有林区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林业政策和资金投入机制,为改善生态和民生提供基本保障。


 

第六章  扩大开放发展,构建海外开发新格局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再造一个海外森工为目标,以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为主攻方向,打造对俄及东北亚开放新高地,全面推动对俄开放战略升级。

第一节  推进森工融入“龙江丝路带”建设

一、积极布局“龙江丝路带”

发挥地缘优势和合作基础优势,放眼国内国际,积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与俄罗斯欧亚经济一体化构想,有效破解体制机制制约,激活市场要素,吸引国内外产业向林区聚集,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动力源和增长点。借力联接亚欧的国际货物运输大通道,构建“一核四带一环一外”扇形辐射黑龙江省、外联俄罗斯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结合森工林业局区域分布,布局龙江丝路产业转移聚集带。


专栏21  森工布局龙江丝路集聚带

空间格局

产业带

森工产业布局

境内产业布局

做强“一核”

哈尔滨都市圈

阿城中国龙江森工木业园。

做优“四带”

哈大齐产业集聚带

齐齐哈尔新工木材综合加工厂,建设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

哈牡绥东产业聚集带

山河屯、苇河、亚布力、海林、柴河、东京城、大海林、穆棱、八面通、林口等10个林业局及国营牡丹江综合木材加工厂,建设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先进制造产业带。

哈佳双同产业聚集带

方正、清河、鹤立、桦南、双鸭山、南岔、金山屯、美溪等8个林业局及万力木业有限公司、佳木斯木材综合加工厂,建设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新兴产业带。

哈绥北黑产业聚集带

兴隆、绥棱、通北、沾河、铁力、双丰、桃山、朗乡等8个林业局及绥化木材综合加工厂、绥化复合板厂,建设吸引外资集聚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做活“一环”

沿边环形产业带

鹤北、东方红、迎春、绥阳、红星、乌伊岭、汤旺河、新青、上甘岭、五营、友好、乌马河、翠峦、带岭等14个林业局及万成木业有限公司,建设全国提升沿边开放的先行区。

境外产业布局

做大“一外”

境外产业园区

俄罗斯龙跃林业经贸合作区、春天合作园区,中航林业与鹤北林业局合作托木斯克建设项目。

二、建设外向型产业合作基地

抓住国家建设哈尔滨新区、东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依托哈欧、哈俄货运班列和“哈俄日韩”陆海联运大通道,引入发展要素,吸进面向俄罗斯和欧洲出口的外向型企业落户林区。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和产业转移聚集区集中,重点打造承接产业聚集带上海林、柴河、清河、方正、桦南、沾河、绥棱、迎春、鹤北、绥阳等十大产业园区及食用菌、坚果浆果、种植、养殖、森林旅游、北药、苗木花卉、仓储物流、进口木材加工、木材加工等十大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推进外向型企业与森工优势资源、优势企业整合重组,延长产业链,建设境内外联动、上下游衔接的跨境产业合作基地。

第二节  打造跨境产业链

一、创新跨境林业合作经营主体

(一)推进跨境产业集团化发展。由总局独资设立中国龙江森工海外开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公司为混合控股公司,是总局实施海外开发投融资的境内母公司,同时在境外注册外国公司,作为总局在境外的投资主体。通过组建森工海外开发公司实现境外产业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多元化经营,尽快形成林木为主、多业并举的跨境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

(二)培育经贸合作企业。壮大对外资源合作主体规模,增强主体实力,做大资源合作增量。培育贸易额10亿美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和贸易额超亿美元的加工贸易企业。以境外经贸合作区、境外合作重点项目为依托,打造对外投资额超10亿美元的大型企业和投资额超千万美元的境外加工型企业。

(三)引进资源合作战略投资者。推动世界500强、央企、大型民企等与森工开展境外合作开发,推动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重组,以森工为主共同开展境外资源、制造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及跨国并购,增强双方企业在项目合作中的利益依存度和市场关联度。

(四)组建境外企业联合体。推动森工与境外投资合作企业建立境外经贸合作联合体,增强抗击市场风险和投资风险能力。支持境外企业在组织生产、产品注册、市场推介等方面形成合力,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品品牌、统一销售渠道。

二、打造跨境产业链

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构建以境外园区、基地和口岸为依托,境内园区为节点的木材精深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打造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推进俄罗斯、圭亚那、东南亚及非洲跨境木材采伐和加工,建设跨境原木、人造板、家具以及半成品加工基地,打造境外木材采伐、加工、销售产业链。加大森工与境外在绿色食品、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合作,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重点推进鹤北林业局与中航林业的托木斯克森林采伐项目、东方红林业局与哈巴边区苏科柏林业局的森林采伐项目、迎春林业局在俄远东地区合作开发黑蜂蜂蜜项目、春天合作开发农业及畜牧业项目、森工与俄罗斯合作开发旅游线路项目、大海林林业局与柬埔寨的跨国旅游合作项目。依托中俄博览会、哈洽会、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哈尔滨空港、华南城“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物流园区及森工区域仓储物流基地,发展森工国际物流产业链。加强与国内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合作,构建森工对俄跨境电子商务体系,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到2020年,境外产业总产值实现90亿元,其中:森林采伐55亿元,林木加工25亿元,森林旅游2亿元,农业开发2亿元,绿色食品5亿元,其他产业1亿元。


专栏22  跨境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产业布局

重点布局区域

年采伐目标

(万立方米)

年加工目标

(万立方米)

木材加工项目

 

320

220

 

1、俄罗斯

200

200

 

犹太州

85

85

建设板方材、干燥刨光材、指接材、集成材、单板、细木工板、装饰板、板式家具等项目。

伊尔库兹克州

15

15

伊尔库斯克州建设木材加工和刨光材项目。

哈巴州

50

50

建设板方材和干燥刨光材项目。

滨海边疆区

30

30

建设地板基材生产基地。

阿穆尔州

20

20

建设俄原料基地,供给林业局园区牙签、火柴梗等产品生产的单板项目。

2、圭亚那

20

20

木材加工项目。

3、南非、巴新、柬埔寨、缅甸

100

 

 

       第三节  加强跨境产业园区建设

一、做大做强国家级龙跃林业经贸合作区

开发建设阿穆尔主体核心区和帕什科沃、伊曼两个辅助区共7.56平方公里产业园区。引进各类入园企业40家,实现年加工原木170万立方米,生产锯材、集成材、刨光板、细木工板等91万立方米,单板、胶合板、刨花板、中密度板等各类板材85万立方米,百叶窗及沙特门部件30万套,家具及家具部件50万件,地板200万平方米,木制品和生物质燃料等产品3.5万吨,实现年销售额约15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4000人。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配套设施的建设,围绕园区产业规划布局,积极开展招商工作,推动森工龙头企业入驻,早日实现预期建设目标。争取将园区纳入俄罗斯远东14个跨越式发展区,争取更多的资源分配、税收、劳动大卡、银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加快建设春天农业经贸合作区

合作区规划面积18.3万公顷,由农工生产加工园区、生猪养殖配套园区、牛养殖配套园区三个园和一个大型种植农场构成,构建“种养加”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格局。合作区规划建设养猪场、肉牛养殖场、饲料加工厂、油脂加工厂、蜂蜜加工厂、生猪屠宰车间、粮食烘干车间、储粮仓、温室大棚等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园和物流中心。开发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及金融平台。农场种植大豆面积14万公顷。

三、建设圭亚那木业园区

    总局拟通过合适的合作模式与柏杉林公司合作开发圭亚那森林资源,开发林地面积81万公顷,预计年产10万立方米,同时拟合作建设木业园区,实现年加工木材10万立方米。

第四节  加快招商引资步伐

抓住一切有利的契机“走出去”,推介森工林区的资源和优势,将符合国家政策、符合产业定位、符合环保要求、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通过产业链招商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财团、大企业来森工林区投资发展。加大与南部和中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力度,重点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省市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吸引更多的国内资本到林区投资兴业,促进企业资产重组,整合壮大一批大企业或企业集团。采取建立基地、定点招商、规模招商等办法,多路并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对接度和成功率。进一步优化招商环境,针对当前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解企业之难,帮企业之困。抓好优惠政策的落实。全面梳理、及时调整已出台的促进投资发展的各类措施,用足用好相关扶持政策,切实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坚持共享发展,构建幸福新林区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加强林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体林区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更多福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发展。

第一节  努力提高林区人民收入

坚持林区人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林区居民收入。建立健全岗位工资制、经营者年薪制、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在岗职工的工资收入持续增长。积极向国家争取提高天保工程管护费和后备资源培育标准,增加公益性岗位和管护人员编制,合理安置富余人员,积极支持发展林下经济,提高职工的经营性收入。

第二节  完善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推进社会保障覆盖重点国有林区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实现林区百姓人人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与监督管理,提高统筹层次、基金支撑能力和待遇水平,形成全覆盖、保基本、能贯通、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争取国家解决林区(含城市独立加工企业)体制转轨中一次性安置职工、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森工企业混岗人员、厂办大集体企业职工、“老工伤”待遇等社会保障历史遗留问题。

二、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依据《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条例》,理顺、健全重点国有林区社区管理体制,推进局址及林场(所)社区建设,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完善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构筑多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完善林区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林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事业。重点国有林区救灾救济工作纳入全省灾害救助管理系统,使林区灾民及时得到救助和保障。


专栏2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体系

建设内容

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配合国家做好职工基础养老保险金全国统筹,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促进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机制。争取国家提高天保二期工程社会保险补助费的财政补助标准,实行动态化管理。将森工系统社会保险缴费按照黑龙江省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基数给予全额补助。          

建立统一的局址和林场所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现所有参保人全覆盖。

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各项制度,实现工伤保险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林区失业保险政策,制定更加完善的失业保险政策,提高林区失业保险社会化程度,全面规范运行生育保险工作。

 

构建社会救助体系

推进低保制度统筹发展,完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和受灾人员救治制度,加快推进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制度,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做好“救急难”工作,更好发挥托底线作用。推进低保户、低收入人群、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提标扩面,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第三节  促进就业创业

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制定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对富余职工实现“转岗不下岗、停伐不减收、分流有渠道、收入有保障”的总体工作目标。


 

专栏24  促进就业创业措施

发展方向

建设内容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大力发展家庭经济、庭院经济,森林绿色食品、种植养殖、北药、苗木花卉、生态旅游业、仓储物流业、峰产品等接续替代产业,实现转岗就业。积极发展森林经营培育产业,鼓励职工从事森林管护、人工造林、森林抚育等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充分就业。挥政府投资项目和接续替代产业项目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对离岗职工从事林下经济、家庭经济、种植养殖和森林旅游等经营项目给予扶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扶持力度,实现跨地跨区转移就业。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按照总局出台了大学生创业的具体实施办法,给予优惠政策和小额贷款资金支和大学生种子资金支持,扶持林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

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培训补贴;适当开发公益性岗位,作为兜底政策,重点安置林区就业困难人员。对解除劳动关系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实施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档案托管,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保障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带动就业,对离岗创业职工实行灵活的薪酬制度,并享受省关于扶持农民创业的相关政策;鼓励灵活就业,符合条件的按照规定给予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鼓励扶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支持。争取国家提高森林抚育、森林管护资源资金补助标准,以此增加职工就业人数,最大程度上安置转岗职工。

第四节  加快发展优质公平的教育事业

坚持把教育科研放在首位,建设教育科研队伍及研究基地,以科研保教研,引领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紧紧抓住教师继续教育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继续巩固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果,实施科教兴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高质量实现义务教育目标。加大学前教育工作力度,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为林区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深化教育学改革,使森工高中教育的办学水平有明显的提升。

专栏25  教育事业发展重点任务

发展方向

建设内容

 

加强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

 

大力加强中小学德育队伍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建设体现时代特征、林区特色、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德智体美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努力解决好留守儿童、孤儿等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提高教育的基础保障能力。

 

加大学前教育工作力度

稳步提高林区学前教育保育、教育的质量,着力研究幼儿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结构。规范办学,建立独立的幼教管理体制。集中精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幼儿园依托园本研修,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之中,注重教研与培训、培养的融合。以新课程推进作为园本教研的有效载体来构建幼儿园研修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在幼教管理上,要坚持“抓普及、抓规范、抓提高、抓特色、上水平”的原则,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高中教育的办学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一是“普职高中”将形成多元选择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和富有成效的就业指导。二是以艺体教育为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或特色班级。三是课堂教学实现创新,形成特色。积极探索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使森工林区的每一所普通高中都有其特色。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具有林区特色的课程体系。

提高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坚持“公平均衡、优质高效、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的工作原则,构建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和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区域均衡、充满创造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及教师队伍,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为森工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高质量完成林区中小学(含幼儿园)在职在岗校长(含园长)、教师五年共240学时的全员岗位培训任务,新任教师120学时的培训任务。

第五节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坚持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最基层卫生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林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教体系和卫生天保经费保障体系,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高,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切实缓解。

专栏26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重点任务

发展方向

建设内容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

一是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二是改善医疗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方便群众就医。三是加强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医养结合。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林区居民五是全面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改善林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医疗卫生服务,惠及林区人民。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

建立健全以三级医院为龙头、林业局医院为骨干、林场卫生所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总局、林管局、林业局三级疾病控制中心27所。完善冷链系统,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四苗接种率要达到99%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100%以上、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 17.6/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7.3‰以下 。加强艾滋病、肺结核、肝炎、出血热等重点疾病防治工作。强化卫生执法监督。全面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重点学科建设,走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道路。

加强林场卫生所内涵工作建设

积极推进林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全部完成设备装备任务,实现新形势下的人员、设备、房屋配套协调发展,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逐步转变林区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稳定的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为主体的基层卫生服务队伍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探索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社区首诊制试点,逐步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逐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卫生服务新模式。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第六节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以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为主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配套政策,破解内部二元结构,使局址、林场所的棚户区和危房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一是进一步完善棚户区改造规划。坚持棚户区改造与林业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结合林业局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高标准制定局址及林场所棚户区改造规划,明确棚户区改造的具体范围、改造规模、改造时序和年度改造计划,纳入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二是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集中成片、分散的局址及林场所棚户区改造,到2020年彻底消灭棚户区和危房,同步建设给排水、供热、供电、小区道路等改造配套设施,为职工群众建设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三是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扶持,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增加财政补助、加大银行信贷支持、企业和群众自筹等办法,多渠道筹集棚户区改造资金。

第七节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森工林区整体脱贫,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进行教育扶贫、企业扶贫,为贫困人口增内生动力,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生态特别重要的深山区,实行生态移民、政策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健康扶贫,进行医疗救助保障;将符合政策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加快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林区扶贫纳入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加大政策争取力度,确保森工林区平等享受国家和省的扶贫政策,重点做好国家生态护林员扶贫工作。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健全定点扶贫机制,力争提前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第八章  坚持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森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顺利实现森工“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节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确保省委、总局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深化“三建五争”活动,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各项规定,提高党内生活质量。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扩大反腐败工作成果,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森工上下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第二节  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教育培训,教育引导森工广大干部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干部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思想自觉性。从选拔、任用、考核、培训等多方面入手,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干部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能力素质,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森工实际,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激励推动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各级干部的主要精力转变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调动各级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干部队伍的蓬勃活力。加强年轻干部培养,优先把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放到经济建设主战场锻炼,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第三节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新常态经济发展必须有新的发展环境做保障。要发挥党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领导作用,切实加强发展环境问题治理,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公平正义、开放文明、服务高效的发展环境,进一步释放森工经济发展活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注重诚信建设,全面清理招商引资中的违约失信问题,加强招商引资政策和协议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严格规范司法行为,积极协助企业依法调处矛盾纠纷,整治司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问题。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严厉查处破坏发展环境行为。坚决治理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不履职尽责和私设门槛、暗箱操作问题。进一步从严管理各级权力岗位干部,惩戒庸政、懒政、怠政和不作为人员。发挥企业投诉中心作用,加大宣传报道,营造风清气正的优良发展环境。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总局党委领导、相关部门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把精细化、标准化、常态化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创新多方参与机制,更好地组织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总局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法治化的治理体系和网格化责任体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风险防控,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加快平安林区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牢固树立安全观念,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增强风险意识,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防范、监督、检查、奖惩措施的落实。

 第五节  加强依法治林

    积极推进依法治林,形成良好法制环境,为森林资源安全提供法治保障。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坚持依法行政,勇于担当、勇于作为。建立资源公检法“四机关”保护森林资源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无缝衔接。适时开展专项行动,重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分子,确保资源和生态安全。对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的一律实施问责,严肃追究责任。

 第六节  推进人才强林战略

    坚持党管人才,推进人才强林战略,为森工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保障。全面加强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推进人才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实施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力度引进森工转型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留住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树立重实践、重业绩、重贡献的人才使用导向,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环境。分门别类对森工人才结构进行战略调整,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七节  确保任务落到实处

    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把中央、省委、总局党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纲要实施监测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对纲要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公布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纲要目标完成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新情况,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新利体育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主办 咨询监督电话:0451-82622425 邮箱:sgzwgk@126.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66号 黑ICP备:05002205号